久久一级免费黄色片_免费观看在线观看日韩AV_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婷婷_最新流畅AV地址

最偏遠的郵路上也有美麗的風景——記江西樟樹市昌傅郵政所投遞員黃冬華
作者:李萍 王琴 周輝來源:中國郵政報發(fā)布時間:2025-01-21

  “黃師傅,你上《人民日報》了!”這幾天,江西省樟樹市昌傅郵政所投遞員黃冬華心里美滋滋的,黝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:“謝謝你,我也沒想到呢!”登上《人民日報》《我是黨員 我在崗位》專欄,這真是他從來沒想到過的。

  1月9日8點,在昌傅郵政所報刊分揀室內,收拾妥當?shù)狞S冬華把裝滿報刊的綠色雙連郵袋跨放在摩托車后座,背上裝有重要文件信件的斜挎包,騎上摩托車。一陣轟隆聲,像過去23年里的每一個清晨,他又踏上了全市最長、最偏遠的郵路。23年來,他獨自騎行在一條條鄉(xiāng)村道路上,將郵政服務延伸到一個個偏僻鄉(xiāng)村,把黨的聲音傳送到大山里的千家萬戶,用執(zhí)著和堅守詮釋著一個普通鄉(xiāng)郵員的責任與奉獻。

  鄉(xiāng)郵路上成長的共產黨員

  黃冬華負責的郵路全長38公里。他每次出班都要馱著40多公斤重的郵包,風雨無阻地奔走于18個村委會、56個投遞點之間,平均行程70多公里。因為辛苦,郵政所的投遞員換了一批又一批,黃冬華卻一直堅持了下來。

  別看黃冬華干得起勁,其實他的思想起初也有波動。2002年2月,原本打算外出務工,但妻子突然患病,為了照顧家庭,黃冬華應聘到家門口的郵政所。“不就是騎車送個東西嘛,有什么難的,就當兜風了?!秉S冬華說。不承想,一兩個月的工作新鮮感過后,黃冬華就泄了氣,“給了我一條最遠的線路,路還不好走。”黃冬華回憶說,自己心里打起了退堂鼓。

  70多公里的郵路跑起來并不輕松。“最怕下雨天,一是怕報刊被打濕,二是怕摩托車壞半路上?!秉S冬華說。有一次,下起傾盆大雨,他正好在外面投遞,路上不敢有絲毫耽擱,他趕忙停車用塑料袋把報刊包裹好,繼續(xù)趕路。可沒走多遠,摩托車車底傳來一陣“刺啦”聲,原來是進了砂石、鏈條脫了。黃冬華心急如焚,打了好幾通電話,才有修理師傅肯冒雨趕過來。雨下了一個多小時,車修了一個多小時,他在雨中護著報刊也淋了一個多小時。趕到下一個村委會,渾身濕漉漉的黃冬華愧疚地把濕了大半的報刊遞給村黨支部書記。他等來的不是責難,而是連聲問候——“黃師傅,辛苦了!進屋吃個便飯吧?!?/p>

  為抓緊投遞,黃冬華婉拒了好意,回到郵政所時已經是15點。盡管一路上渾身凍得冰涼,肚子餓得咕咕叫,他的心里卻感到無比踏實?!皻v經波折,最終順利把郵件送到的那一刻,我感受到做這份工作不只是為了生計,也是為了群眾的期盼,更是為了把報刊承載的黨的聲音送到基層?!?/p>

  從一門生計到一份事業(yè),黃冬華的思想發(fā)生了轉變。2009年,黃冬華加入中國共產黨,成為一名共產黨員。“那時我就告訴自己,要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,努力把每件郵件及時完好地送到群眾手中?!秉S冬華鄭重地說。

  步履不停的“綠衣使者”

  鞋上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這條郵路,黃冬華已走過23年。一個人、兩個郵包,成了他全部的生活。風雨常有,而他步履不停,那是因為有人在等待他的到來。在郵路沿途的蘭溪村,村民張桂生說:“20多年,黃師傅風雨無阻給我送報刊,我這個看報的習慣就是他‘投喂’出來的!”

  據(jù)昌傅郵政所負責人任中原介紹,20多年來,黃冬華騎壞了2輛自行車、5輛摩托車,投送報刊和郵件近千萬件,行程達58萬公里,從未丟過一封信、一份報紙。有一次,一個寄往孟塘村的包裹,由于寄件人寫錯了手機號,他一直無法與收件人取得聯(lián)系。孟塘村是個有2700余人的大村,同名同姓的有好幾個。為了找到收件人,他挨家挨戶問,經過3天查找,才把包裹送到收件人手中。

  早年,郵路都是泥巴路,投遞全靠雙腳和自行車,黃冬華不記得磨平了多少雙解放鞋,自行車掉過多少次鏈子。后來,泥巴路變成沙子路,沙子路改成水泥路。變的是越來越美好的鄉(xiāng)村和郵路,不變的是他歲歲年年情系民眾的步伐。

  “別的鄉(xiāng)郵員嫌這份工作太苦,干一兩年就會辭職。作為一名老黨員,黃冬華一直在堅守,真的很了不起。”昌傅鎮(zhèn)黨委書記劉睿稱贊道。

  “這份工作雖然苦,但我非常熱愛。因為我從苦中找到了樂趣,找到了欣慰感?!睆?7歲干到快60歲,黃冬華的工作得到了鄉(xiāng)親們的信任和肯定,先后獲得“江西省最美快遞員”“宜春郵政優(yōu)秀共產黨員”“宜春最佳郵遞員”“樟樹市身邊好人”等榮譽稱號。

  家喻戶曉的“小靈通”

  昌傅鎮(zhèn)位于樟樹市西南部,距市區(qū)35公里,下轄20個村委會、132個自然村,3.2萬余人口。黃冬華早已將許多村民的姓名、年齡、住址、電話號碼,甚至家中有幾口人記得清清楚楚。原本平平凡凡的投遞工作,因黃冬華的責任變得更有“人情味”;一條普普通通的鄉(xiāng)郵路,也因黃冬華的熱心變成了傳遞溫情的渠道。

  過去,黃冬華的郵包里裝的大多是信件、報刊和匯款單,如今,面條、新鮮豬肉、洗潔精……郵包裝滿了幫鄉(xiāng)親免費捎帶的各種食品和生活用品。

  “黃師傅呀,從30多歲就干投遞員,不光給我們送信投報扛包裹,誰家需要個油鹽醬醋,他能捎的都順路給送家去,路上要是遇見什么事,他都得管管。”提起黃冬華,昌傅鎮(zhèn)的村民都親切地叫他黃師傅,這位鄉(xiāng)郵員如今已然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。這些事或許在旁人看來是投遞員的“分外事”,而在黃冬華的眼中卻是一種推不掉的責任。鄉(xiāng)親們有事都喜歡找他代辦,小到買油鹽醬醋,大到匯款、辦戶口本、捎帶種子和化肥,黃冬華都是能捎盡捎、能幫盡幫。留守老人腿腳不方便,黃冬華就會給他們帶去生活用品,幫他們施肥、挑水、劈柴。

  支撐黃冬華一次次踏上這條偏遠郵路的,既有群眾的認可,也有沿途的溫暖。每次路過下余村,村民總會招呼黃冬華進屋休息,冬天烤幾分鐘火,夏天喝幾口涼井水?!坝行枰碗S時打我電話!”這是黃冬華經常說的話。手機換了,但他的手機號碼從來沒換。他也從不關機,因為怕漏接鄉(xiāng)親們任何一個電話,怕鄉(xiāng)親們有事需要幫忙卻找不到他。

 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黃冬華待在家里的時間很少?!皼]有什么可埋怨的,既然選擇了他,就得支持他的工作?!编u柳華對丈夫黃冬華的工作十分理解。

  回顧這些年,黃冬華感慨地說:“回想20多年的工作經歷,腦海里浮現(xiàn)的都是一個個溫暖的瞬間——群眾滿意的笑容、家人的肯定、越來越好走的郵路、沿途越來越漂亮的鄉(xiāng)村……原來,最偏遠的郵路上,也有美麗的風景?!?/p>

  風雨擋不住他的腳步,歲月帶不走他的笑顏。其實,在昌傅鎮(zhèn),黃冬華的身影就是那道熟悉且美麗的風景。